音乐是如何让我们轻松愉悦的?
好听的音乐是流淌出来的,在听的时候,我们总是感觉轻松愉悦,情随乐动,甚至手指会忍不住随着旋律,在空气中画出一道道音符。
这是因为,好听的音乐会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“快乐物质”——多巴胺和内啡肽。
好听的音乐会激活我们大脑的"奖赏通路”。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“奖赏通路”,就像食欲、性爱、金钱等可以通过这个通路使人感到快乐,音乐同样可以点亮这个通路,刺激腹侧和背侧纹状体分泌更多的多巴胺,从而让我们的愉悦感增强。
积极舒缓的音乐会刺激脑脑下垂体分泌更多的内啡肽,使血管中内啡肽的含量增加,减少痛苦,产生欣快感。在某种程度上,我们听音乐的时候就像处在恋爱甜蜜期一样,在内啡肽的作用下,自动为眼前的世界加上一层美化滤镜,一切都是如此美妙,并且,这种快乐真实且持久。
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·平克曾把音乐比作“听觉芝士蛋糕” ,如果你正在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,情绪低落,烦躁不安,不妨时不时“来一口”。
作为处方的音乐治疗
音乐治疗(Music Therapy,有些地方也译作“音乐疗法”)作为一门学科和一种专门的治疗手段,需要使用者同时拥有音乐、医学、心理学、神经科学等学科知识,当然不是单纯地听听音乐这么简单。
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师Bruscia是这样为音乐治疗下定义的:“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治疗师利用各种体验的音乐形式,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、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,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康复的目的。
所以,整个音乐治疗的过程,是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之上,是音乐治疗师和被治疗者围绕音乐做的良性互动,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,一个有明确治疗需求的病人、一位受过训练的音乐治疗师、一段有目标导向的音乐历程、音乐素材,以及一份有关治疗效果的评估,四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。
优秀的音乐治疗师会遵循“循序渐进、学习与启发原则和体验原则”三原则,通过一套完整的流程,包括收集基本信息、找寻现存问题、制定目标(包括短期和长期)、制定干预计划、评价、终止,来有目的地实现干预目标。
与大家想象的不同,音乐治疗师的“音乐处方”不是真的像医生开药一样,给病人划定一些歌单,病人自己回去听就行了。
音乐治疗的方式非常丰富,包括:
1. 接受式(或聆听式)音乐治疗,如歌曲讨论、音乐回忆、音乐同步、音乐想象;
2. 参与式(或娱乐式)音乐治疗,如演奏、演唱,或者跟治疗师学习特定的音乐技能;
3. 即兴式音乐治疗,如集体即兴演奏。
相应地,音乐治疗可以达到的效果,也远比我们自己戴上耳机听音乐,或者跟朋友一起欢唱KTV丰富得多。除了缓解焦虑、调节情绪、缓解痛苦,还可以干预来访者的认知和行为。
因此,音乐治疗广泛应用于精神科和心理治疗等领域,尤其对于抑郁症、阿尔兹海默、自闭症等疾病的疗效,有相当充分的医学循证依据,并被《指南》推荐,作为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。
便于实践的音乐治疗
音乐治疗在美国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边缘学科和治疗手段,在国内,曾经有段时间非常流行,各种有资质无资质的机构和治疗师一拥而上,结果当然不怎么好,但音乐治疗也因此得到更多关注。
目前,我国许多三甲医院已可以开展专门的音乐治疗,或将其包含在“工娱疗法”之中,中央音乐学院、上海音乐学院等也在不断更多的音乐治疗师。在08年汶川大地震和今年的疫情当中,都能看到音乐治疗师的身影,他们与其他精神心理科医师一起,为大众提供心理援助支援服务。
疫情期间《解放日报》对“音乐治疗的特稿报导
但总体来看,音乐治疗在国内的应用仍然较少,优秀的音乐治疗师可遇不可求。在这样的现状下,我们有许多对于音乐治疗因地因时制宜的灵活使用,比如在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上。
阿尔兹海默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病,目前尚无有效的办法逆转老人的认知衰退进程,但通过治疗和干预,可以延缓痴呆进展,更好地维持患者的各项功能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,在很多老年病房,在特定的时间,会有不同的背景音乐播放。这是因为,音乐通过耳朵进入老人的大脑之后,会对大脑是产生强大的刺激,除了我们能预料到的听觉皮层,还会刺激颞叶、额叶、顶叶、小脑和脑边缘诸多区域,促进它们的协调作用,这些区域负责听觉感知、句法和语义加工、注意力、记忆力、情感觉知和情绪控制和运动技能。通过聆听音乐,可以缓解住院老人的紧张焦虑情绪,减少老人的激越行为,促进老人记忆力、语言和社交功能的恢复。
通常情况下,镇静音乐比刺激性音乐能更好地安抚焦虑情绪。但是,据调查,41.9%的人喜欢悲伤的音乐,那他们就不适合听音乐了吗?当然不是。
并不是只有快乐的旋律才能让人感到放松快乐。研究发现,即使一段音乐本身是悲伤的,我们感知到它传达出来的情绪也是悲伤的,但听它时却感到身心愉悦。可以接受的解释是,听悲伤的音乐可以帮助我们释放自身的负面情绪,同时,激发我们内在的积极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