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始打印

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心理调适

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在对公共卫生带来影响的同时,也对民众心理形成考验,有一部分人出现了压力过大、焦虑、抑郁等情绪,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,促进心理健康共识,提升全民心理免疫力,是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的重要举措。

一、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常见的心理问题:

1.出现持续的烦躁,不能静下心来做事。

2.出现入睡困难,夜间容易惊醒,或者早晨过早醒来(或者晚上睡的很晚,虽然起床时间已经不早,但整体睡眠时间不足)。

3.对各种信息过于敏感、紧张。

4.容易愤怒,与家人发生冲突。

5.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提不起兴趣来。

二、如何调节心理,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:

1、认清形势 认清自我: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。目前国内还是坚持“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”,这是大家都要有的一个基本的心理准备。

2、吸收正面信息:设定一个查阅信息的时间段。可以早晚各一次五分钟,查看疫情相关的信息,而不要时时刻刻陷入到各种与疫情相关的信息中不能自拔。

3、专心工作 多读好书 适度运动:重返工作岗位,应该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 ,更专心地开展工作,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,通过劳动来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同;多读好书,读书可以让人安静、引人深思;适度运动,在保障防疫的前提下,适当地进行运动,运动可以产生多巴胺和内啡肽,这两种物质都可以使人快乐。

4、加强联系与沟通:关注家人,每天和家人联系,表达关注、倾听心声。特别是对老人和小孩等重点群体,应加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;联系朋友,加强与朋友的联系,有情绪不要一个人闷着,可以发泄出来。

5、规律生活 自我调节:保持作息规律,形成良好的生活、卫生和饮食习惯。自我调节。使用权威机构推荐的有助于情绪稳定的音视频,参照网络上的“放松训练”“放松冥想”“呼吸放松”等方法自我调节。